• 一本道电影 杨琳 | 《金瓶梅词话》的三种“语言指纹”

    发布日期:2024-10-07 18:43    点击次数:200

    一本道电影 杨琳 | 《金瓶梅词话》的三种“语言指纹”

    图片一本道电影

    摘 要

    《金瓶梅词话》存在许多悬案,如成书问题、作家问题、语言问题等。本文通过对《词话》文本的真切辨析,揭示了《词话》中包含的三种“语言指纹”,即作家的“语言指纹”、听录者的“语言指纹”和抄写者的“语言指纹”。以此为据,得出如下论断:《词话》是尚未资格“去所在化”和“去生分化”修改的个体作品,而非“集体积贮”型作品;其作家为艺东谈主而非文东谈主;说散本《金瓶梅》则为“集体积贮”型作品,未可与《词话》同日而谈。

    许多东谈主证据《金瓶梅词话》(下文简称《词话》)的语言去探求作家,但《词话》使用的语言究竟是何处的方言,学东谈主成见分歧很大,除了流行的山东方言和吴方言两说外,还曾提倡过河朔方言、河南边言、北京方言、山西方言、内蒙古西部方言、兰州方言、江淮方言、扬州方言、湖南平江方言、临川方言等说法[1]。这些研究效果其实只是讲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方言是共同语的变体,各方言之间相通的因素远深广于相异的因素(否则就变成另一种语言了),词汇尤其如斯,是以许多词语你有我有他也有,而研究者时常先入为主“本人极端”。照这种盲东谈主摸象的念念维方式探讨下去,险些不错得出《词话》的语言是任一方言的论断。所谓《词话》的语言,无非即是传世《词话》刻本笔墨所呈现的语言。经过一番全面的考验,咱们合计刻本笔墨呈现的语言特征并不全都符合单一的个东谈主语言,其中包含了三种“语言指纹”。

    第一种语言指纹:

    作家的“语言指纹”

    对于《词话》的成书进程,学界主要有“个体草创说”和“集体积贮说”两种不雅点。其实这两种不雅点并非莫得揣度。从表面上来讲,任何作品其产生之初势必是个体创作的,不存谢世东谈主同期握管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积贮”是指个体创作的作品在传播进程中被不同期地的稠密无名氏作念了许多的修改加工云尔。不少古代白话演义都资格过从“个体草创”到“集体积贮”的演变进程。后东谈主对个体作品的加工修改大都沿着两个标的,一是“去所在化”,行将初创者的方言俗话改为通行的雅言通语;二是“去生分化”,行将本人不熟练、不睬解、甚或不可爱的语段情节加以点窜。咱们将《词话》本和崇祯本作念一比较,不难发现崇祯本对《词话》本作念了许多修改,其修改主要就体当今“去所在化”及“去生分化”两个方面,是以崇祯本符合“集体积贮”型作品的特征。《词话》则否则,它保留着普遍作家个东谈主的语言作风,呈现了作家的方言特征,此即作家留在作品中的“语言指纹”。底下略举数例加以阐明。

    第一趟:“武大自从搬到县西街上来,照旧卖炊饼。一日街上所过,见数队缨枪,锣饱读喧天,花红软轿蜂拥着一个东谈主,却是他至亲昆玉武松。”这里“所过”的说法不符合“所”字结构常见的使用步调。常见的“所+动词”结构尽头于一个名词,如“所见”“所闻”之类,但上例中的“所过”却是动词性的,指经过、走过,因此,传世介休本上有东谈主将“所”校改为“走”。关联词《词话》中这种动词性的“所”字结构并非仅此一例。其他如:

    (1) 这个香囊葫芦儿,你不在家,奴那日同孟三姐在花坛里作念生存,因从木香栏下所过,带系儿不牢,就抓落在地。(第十二回)

    (2) 一日玳安骑马打狮子街所过,看见李瓶儿门首开个大生药铺,里边堆着许多生熟药材,朱红小柜,油漆牌面,吊着幌子,甚是吵杂。(第十八回)

    (3) 这潘谈士焚符,喝谈:“值日神将,不来等甚!”噀了一口法水去,见一阵暴风所过,一黄巾力士现于眼前。(第六十二回)

    (4) 大风所过三次,一阵凉气来,把李瓶儿二十七盏本命灯尽王人刮尽,惟有一盏复明。(第六十二回)

    (5) 次日月娘辞了老师,往前所进。走了一日,前有一山拦路。(第八十四回)

    (6) 韩二缴纳了婆婆租金,领爱姐作辞外出,望长进所进。(第一百回)

    (7) 这经济听言,满心欢乐。一日正打街前所走,寻觅主宰店员,亦然合当有事,不虞撞遇旧时一又友陆二哥陆秉义。(第九十八回)

    (8) 怜悯这吴月娘,穿着随身穿着,和吴二舅男女五口杂在东谈主队里挨出城门,到于野外,往前所行。(第一百回)

    这种动词性“所”字结构也见于其他文件。例如:

    (9) 我待往前再走,不意遇着这大雨;待不前往,又怕那贼汉赶来,所伤了我的人命;怎生是好?(元佚名《朱砂担滴水浮沤记》第二折)

    (10) 自身姓李,夫主姓杜。所生了一个女孩儿,是上厅行首杜蘂娘。(元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第一出)

    (11) 妾身近日所生了个孩儿,见孩儿口大,就唤孩儿作念王阿三。(元关汉卿《刘夫东谈主庆赏五侯宴·楔子》)

    (12) 小生虽未与摆布识荆,所烦相小生祸福咱。(元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第二折)

    (13) 所央松江府旧认的孔目每,讨了一张宣布,则作念往京省亲,带房中细软,上京寻那荆楚臣去。(元贾仲名《荆楚臣重对玉梳》第三折)

    (14) 周瑜领兵赶上,跪在车前,所说他取荆州之计。(元佚名《两智囊隔江斗智》第四折)

    (15) 张郎使嫉妬心地,要所算了小梅。(元佚名《散家财天赐须生儿》第四折)

    (16) 你谈他所算了孩儿命,我谈来须是他嫡母亲。(元佚名《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第四折)

    (17) 你谈他将亲来所图,你谈他抵盗那财物,这公务凭谁作念主。(元佚名《神奴儿大闹开封府》第三折)

    (18) 您向赵卿说俺恁的不好,要助他所算了俺!(明康海《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第三折)

    (19) 小谈东谈主独身在此,所慕娘子才色兼全,他暗沟洞里想天鹅肉吃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称奇》卷二)

    可见动词性“所”字结构是近代汉语中并不荒僻的一种词汇气候,《词话》中的这类“所”绝非讹误,它是作家方言习尚的天然流露,不熟练作家方言的东谈主是不可能说出这种话的,它无疑是作家的“语言指纹”。何况从第一趟到第一百回都有这种“所”字结构,标明百回《词话》的原稿是由一东谈主创作完成的。介休本的校者不了解动词性“所”字结构,他险些将整个这类“所”字都作念了修改,这恰是后东谈主“去所在化”的步履。如果他的修改被抄录重刻者摄取,意味着“去所在化”的步履果决完成。

    第九回:“到二日,武二早起,先在陈先生家写了状子。”“二”介休本校改作“次”,崇祯本作“到第二日”。“二日”在有些方言中即是次日的道理。万仕国辑校《刘申叔遗书补遗》上(广陵书社2008:367):“满洲的援兵,一总有几万,被得胜杀退。到了二日,就把长泰县攻破,一直杀到凤尾山。”张恨水《虎贲万岁》(北岳文艺出书社1993:363):“在这条街上的迫击炮营孔益虞营长所带的一六九团第二营残兵,和师直属戎行杂兵,战了两日两夜,饿了一整日,在大炮毒气下,忍死驻扎,不愿变更位置,这就由五十多员名减到三十多员名。到了二日下昼二时,毒气也曾澹泊,敌东谈主用掷弹筒掷弹,对了街上每一层扼制物,都作围聚的轰炸。”陈建一《杭州说书·韩信传奇》(上海文化出书社2007:55):“韩信到楚营之后,楚营中兵士稀稀拉拉在一旁辩论,对韩信说长谈短。……到了二日,聚将饱读一通,众将官顶盔亮甲;聚将饱读二通,众将军车马纷纷;聚将饱读三通,元戎升帐;帅帐外,众将官早已泊车下马,等候传宣、参见元戎。”这些用例中的“二日”均为次日之义。《词话》中的“二日”应为作家方言,未可妄加修改。第九回:“我個嫂子被他娶了若干日子?”“個”为表领属的助词,尽头于“的”。又第十四回:“但有些风吹草动,拿我個帖送与周大东谈主,点倒实施。”第二十一趟:“你过来且与我個嘴温温寒着。”我個帖,我的帖。我個嘴,我的嘴。这种“個”源自上古的“其”(*ɡǐə)。西周《六年召伯虎簋》(《集成》改造增补本4·4293):“琱生奉扬朕宗君其休。”《尚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逸周书·太子晋》:“吾年甚少,见子而慑,尽忘吾其度。”今天有些方言中仍用结构助词“个”。如福建浦城闽语:“我个书。”表领属的助词《词话》中多数如故用“的”,用“個”在作家方言中是一种残余气候。

    图片

    第九回“我个嫂子被他娶了若干日子”全本《金瓶梅词话》(香港太平书局 1982年版)第十九回:“西门庆把李瓶儿要嫁一节,彻头彻尾传闻一遍。月娘谈:'你不好取他的休。’”崇祯本因不明“休”的含义而删除。“休”为口吻助词,尽头于“罢”。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九:“衙内立马看了谈:'这条路上恁地横暴!’勒住马,叫:'且归休!’”第二十三回:“那玉楼谈:'六姐,教他烧了拿盒子拿到这里来吃罢。在后边,李娇儿、孙雪娥两个看答着,是请他不请他是?’”这种把“是”放在句末的说法亦然作家方言的言语习尚。其他的用例如第二十六回:“夫人见了他,站起来是,不站起来是?”第三十五回:“小脚谈:'姐姐,不是这等说。俺便斥逐,你是个大娘子,没些家法儿。好天还好,这等月黑,四顶肩舆只点着一个灯笼,顾那些儿的是?’”第四十三回:“李瓶儿谈:'平白他爹拿进四锭金子来与孩子耍。我乱着陪大妗子和郑三姐,并他二娘,坐着话语,谁知就不见了一锭。如今丫头推奶子,奶子推老冯。急的那姆妈哭哭啼啼,只须寻死。无眼难明勾当,如今冤谁的是?’”第七十六回:“西门庆一面搂抱着,劝谈:'罢么,我的儿。我连日心中有事,你两家各省这一句儿就斥逐。你教我说谁的是?’”第二十七回:“我不好说的,巴巴寻那肥皂洗脸,怪不的你的脸洗的与东谈主家屁股还白。”“与”崇祯本改为“比”,实则“与”有比义。钟兆华《近代汉语虚词辞书》(商务印书馆2015:814):“与,陶冶用以比较的事物。比;于。”例如有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六《药议》:“大率汤剂威望完壮,力与丸散倍。”第三十回:“少顿,太师出厅。”“顿”介休本校改作“顷”,崇祯本及今世校注本也都改作“顷”,均非。古有“少顿”一词。见于《词话》者如第十四回:“少顿,西门庆进来,脱了衣服坐下。”第六十三回:“少顿,只见王经进来说谈:'娘每看了,快教拿出去。乔亲家爹来了,等乔亲家爹瞧哩。’”第七十二回:“少顿,出来说谈:'请老爹后边见罢。’”见于其他文籍者如《本草提要》卷八《金石之一·鈆丹》:“时珍曰:按独孤滔《丹房鉴源》云:'炒鈆丹法:用鈆一斤,土硫黄十两,消石一两,镕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顿,下消小数,沸定再点醋。’”清扎见识《素圃医案》卷二《暑证治效》:“及余甫外出,病者即发呃。少顿,即欲下床卧地。”“少顿”义为一忽儿,不久,与“少顷”同义,但“少顷”为文言词,“少顿”为白话词,《词话》中作“少顿”恰是作家白话的响应。后东谈主熟练“少顷”而不知有“少顿”,故改“顿”为“顷”。第三十九回:“到了午朝,拜表毕,吴谈官预俻子一张大插卓。”第五十七回:“只见管家的三步那来两步走,就如见子活佛一般。”第五十七回:“尼姑生来头皮光,拖子梵衲夜夜忙。”第七十九回:“荆统制娘子、张团练娘子、乔亲家母、崔亲家母、吴阿姨、吴大妗子、叚大姐,坐子好一趟。”第七十九回:“忽然见一个黑影子,从桥底下钻出来,向西门庆一拾。那马见子只一惊躱,西门庆在有时打了个冷战。”第九十一趟:“清自清,浑自浑,好的带累子歹的。”褚半农《明清体裁中的吴语词研究》(上海辞书出书社2008:8):“动词后头带'子’字,是吴方言中特有的语言气候,它作助词用,尽头于'了’,暗示罢了、存续等干系。《金瓶梅》作家在书中屡次用到的'子’字,到了词话本和非词话本中频频被径改成'了’。”动词后用“子”如实是作家方言气候,但并不是吴方言特有的。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472):“子,加在动间或刻画词之后,暗示动作的持续,尽头于'着’。江淮官话。”李荣(2002:415):“子,哈尔滨,用在某些动词后头,尽头于'着’:上赶子|约(概略)觉子。”又(416):“子,银川,动词词尾(限于极个别单音节动词的重复样式,尽头于北京话嵌'一’的才能):先自若子再走。”明代其他文件中的用例如明佚名《精忠记》第九出:“逢子一又友也要哈酒,遇子娼妓也要使几个铜钱。”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出:“啊呀!急惊风撞子个慢郎中。”第五十一趟:“门外手帕巷驰名王家,专一发卖各色改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随你问若干也有。”“问”崇祯本改作“要”。梅节:“'问’应为'便’。本书'简略’均作'随问’。”[2]“问”有条件义。《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君有国士之名,今天地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问舍求田,言无可采。”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紫花儿序》:“俺则是一撒网、一蓑衣、一箬笠,先图些打揑,只问那肯买的哥哥情切俺也些些。”明彭孙贻《茗斋诗余》卷一《意牢记》:“行不得也哥哥。尽销么瘦么,索问他、神君派遣,素女方科。”清末黄世仲《廿载高贵梦》第四十回:“周庸佑听罢,也没得可答,心中只是烦懑。次日又向各侍妾问索,都称并忘我积。”福建邵武闽语中称讨帐为“问帐”。《词话》中的“问”即是条件义在方言中的遗存。第六十二回:“李瓶儿谈:'好白痴,只不死曩昔你拦的住那些。’”崇祯本“死”下加一“死”字,今世校注本王人从崇祯本,标点作:“李瓶儿谈:'好白痴,只不死,死曩昔,你拦的住那些!’”梅节(2004:290)合计“只”为“又”之形误,并认可崇祯本“死”下加一“死”字的作念法。按:诸说均未得,“不”为“个”之形误。古有“只个”一词。《词话》第八回:“想起白天里听见那些勾当,只个乱打饱读 钹不住。”此谓一直、老是。第八十五回:“薛妈,你只个领在家,我改日到你家见他一面。”此谓只管、只是。今湖南娄底话中仍用“只个”,义为“老是、老是”[3]。“只个”中的“个”是词尾。其他“个”作词尾的例子如唐王维《酬黎居士淅川作》诗:“侬家真个去,公定随侬否。”“真个”谓真的、如实。宋辛弃疾《新荷叶》词:“南云雁少,锦书无个因依。”“无个”即莫得。元佚名《还牢末》杂剧第三折:“待我手摸着心头暗计议,毕竟个是果然谎?”“毕竟个”即毕竟。今有“通盘”“全个”之词。“老是”与凡是、只须义密切揣度,广东梅县客家话中的“总爱”即是“只须”的道理,“总”尽头于“只”,“爱”即“要”。例如:“村歌唔系考声息,总爱唱来道理深。”[4]《词话》句子应断为:“只不死曩昔,你拦的住那些?”“只不(个)”义为凡是、只须,整句话意为凡是死将到来,你拦得住哪些?这样的话无疑出自作家之口。

    图片

    第六十二回 “只不死,曩昔你拦得住那些”

    色吧小说第六十五回:“我也见这夫人这两日有些别改花样的,怕这贼没廉耻货终日在那屋里缠了这夫人也不啻的。”“止”介休本校改作“可知”,崇祯本改为“见”。梅节(2004:305):“'止’应为'定’。”今谓“不啻”位于句末的用法《词话》中屡见。第六十七回:“着紧一二年也不啻。”第七十三回:“娘不信,掏他袖子,怕不的还有柑子皮儿在袖子里不啻的。”第八十九回:“怕不即是春梅来了也不啻的。”第九十四回:“若可爱,只恁放出来也不啻。”“止”有罢手、安界说,“不啻”义为说不定,暗示臆度。改作“知”“见”“定”等字都是不了解作家方言词语的臆改。第六十八回:“玳安谈:'再不,你备豆腐铺子里驴子骑了去,到那里等我草率他钱即是了。’文嫂儿谈:'这等还许说。’”“许”介休本校改作“好”,“说”下校改补“着”,“说着”属下。崇祯本作“这如故话”。今谓原文无误。第六十九回:“倒只是他家里深宅大院,一时三老爹不在,藏掖个儿去,东谈主不知鬼不觉,倒还许说。要是小媳妇那里,窄门窄户,敢招惹这个事?”“还许”在今天一些方言中仍在使用,是也许、还算的道理。“这等还许说”意为这还算像个话。第七十五回:“当下月娘自知屋里话语,不防小脚暗走到明间帘下听觑多时了,猛可开言说谈。”“知”介休本校改作“在”。梅节(2004:380):“'自’应为'只’。同音代用。下文'自我晓的’同改。”二校均非。“自”有“只”义。第十五回:“自我认的,你每都猜不着。”“自我”谓只好我。第七十回:“自知好色贪财,那晓王章功令。”第七十九回:“西门庆自知淫东谈主夫人而不知死之将至。”“自知”谓只知。可饶恕文无误。第八十三回:“却表秋菊在后边厨下,睡到更阑里起来净手,见房门倒扣着,推不开,于是伸手出来,拔门了吊儿。”“了”介休本校改移至“拔”下,“门”崇祯本作“开”。两种校改均非,原文无误。“了吊”指门窗锁扣上的插销。清周家楣《顺天府志》(光绪刻本)卷三十二《方言上》:“今顺天东谈主呼门边县铁可加锁者曰了吊。”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五《乡试》:“各处房门了吊一百六十二副,赁木床七张,共价四两六钱三分四厘。”

    图片

    第八十三回 “伸手出来 拔门了吊”

    其他如第五回:“那西门庆听了这话,似提在冷水盆内一般。”“提”不是拿起,而是扔进的道理。第七回:“进门见婆子拜四拜。婆子拄着拐,慌忙还下礼去。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密斯请受礼’。”“密斯”是姑姑之义。上述作家的“语言指纹”标明,《词话》是尚未资格“去所在化”和“去生分化”修改的个体作品。是以,在计议《金瓶梅》成书方式的时候,应将《词话》本和说散本加以区别,未可胡子眉毛一把抓,使问题扳缠不清。

    第二种语言指纹:

    听录者的“语言指纹”

    承认《词话》为个体作品的学者当中,又有“文东谈主创作”如故“艺东谈主创作”的争议。持“艺东谈主创作”说者常常列举《词话》中有普遍骈文唱词,有稠密“话说”“此是后话”“说书捷说”等语言表征,有“春梅等唱'东谈主王人畏夏季’云云”(第30回)这样的对现场扮演的略述,他们以诸如斯类的话本特征试图讲明《词话》为话本,既为话本,作家利己艺东谈主。持“文东谈主创作”说者则合计《词话》的话本特征是文东谈主演义对话本表述方式的效法和借用,《词话》的情节结构弃取长短不一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适宜于可重复检察的视觉,而不适于少顷即逝的听觉,是以《词话》是文东谈主创作的用于阅读的演义,而非用于演说的话本。

    凡是读过《词话》的东谈主都会承认《词话》用字有一个越过的特色,那即是音同音近替代气候尽头普遍,远远超出了古籍中常见的通假的范围。对此咱们该如何解释?

    起首,这种气候不可能出自作家之手,作家能创作出八十万字的优秀作品,其文化水平是干豫低估的,不可能是个浮松写白字的白字先生。有东谈主说:“(《词话》作家)大写、乱写同音字、近音字,并写欠亨用的俗字,东谈主们还以为这位作家是别字大众、白字高手,有东谈主因此就猜,这位作家文化水平不高,尽写错别字。我看,这位作家不是认字未几而常写错别字,而是深达语言笔墨的实质,有意多写同音字或近音字,以遮掩本人,作弄别东谈主。”[5]这种说法是不切推行说不外去的瞎想。演义不署本名的许多,但莫得东谈主有意写普遍错别字。不署本名就已达到了隐身的指标,有意写错别字又有什么道理呢?

    其次,这种气候也不可能是传抄者形成的,照本抄写一般只会形成形误,不会形成普遍音误。

    剩下的只好一种可能,那即是传世《词话》的本来是听录的文本。听录一方面来不足细辨文意,一方面速率要快,加之听录者的文化水平不高,这就形成了普遍的同音替代气候。

    如第五十五回:“任医官谈:'只是用些清火止血的药,黄柏、知母为君,其余只是地黄、黄芩之类,再加减些,吃下看住,就好了。’西门庆听了,就叫书僮封了一两银子,送任一官作念药本,任一官作谢去了。”前边写“任医官”,后头却写成“任一官”,这是听录者为求快而用笔画少的字代替笔画多的字,是专诚写白字。第五十回:“旬日卖一担针卖不得,一日卖一担甲倒卖了。”“针”天然是不错贸易的物品,但“甲”则不知为何物了。第九十三回:“三日卖不得一担真,一日卖了三担假。”这回听录者算是交融了俗话的含义,正确纪录为“真”“假”。可见写成“针”“甲”是由于听者歪曲形成的,这是意外写白字。大部分的同音替代是意外形成的。

    第二十二回:“贼没廉耻的货,你和奴淫妇大白天里在这里端的幹的勾当儿!”“幹的”之“的”崇祯本作“这”。梅节(2004:108)合计“的”为“好”之误。应以崇本作“这”为是。元明时间的一些方言中“的”与“这”“着”读音相通,是以“这”“着”也写稿“的”。如《词话》第六回:“这何九一面上高下下看了婆娘的花样,心里自忖的谈:'我从来只听得东谈主说武大娘子,不曾认得他,原来武大郞讨得这个夫人在屋里。’”此谓自忖着说。第八回:“盻不见西门庆来到,嘴谷都的骂了几句亏心贼。”此谓嘴咕嘟着。第四十一趟:“后边又是两个小厮,打着两个灯笼,喝的路走。”此谓喝呼着行走。第六十二回:“冯姆妈一手接了银子和衣服,倒身下拜,哭的说谈:'老身没造化了。’”此谓哭着说。今天的一些方言中“着”仍然与“的”同音。如哈尔滨话(说的说的就哭了)、山西武乡话、昆明话中持续标记“着”读[tə]。《词话》“的”作“这”只能是听录之误。

    图片

    崇祯刻本第二十二回插图(广西好意思术出书社)

    第五十二回:“你家汉子成日摽着东谈主在院里顽,酒快肉吃,大把家挝了银子钱家去。”今世校注本此处多无校释。梅节(2004:245):“酒快肉吃,崇本作'大酒大肉吃’,意改。'酒’上应脱'碗’字,'快’应作'块’。”此说非是。古有谚语“碗酒块肉”。明澹圃主东谈主《大唐秦王词话》卷三:“主公当天或出西门,着西门内住户东谈主等各出赋税,每又名碗酒块肉,馒头一双。”清鸳湖烟水散东谈主《珍珠舶》第一趟:“众邻居俱是个经纪手业之东谈主,免不得四个字,唤作念粗俚朴实。碗酒块肉,是其所乐。”清曾国荃《(光绪)湖南通志》卷四十《地舆志》:“约集党与,劳以盌酒块肉。”也说“满酒块肉”。清孔尚任《节序同风录·正月·二十》:“切肉为大块,饮酒以碗,谓之满酒块肉。”据此,“顽”为“碗”之音误,“快”为“块”之音误,句子应断为:“你家汉子成日摽着东谈主在院里顽酒快肉吃,大把家挝了银子钱家去。”

    耳听难免会听岔,听不默契。如第六回:“却说西门庆便对胡九说去了。”“胡”介休本校改作“何”。文中均作“何九”,校改作“何”是对的。《词话》中还有几处相通的音误。如第十回:“知事谈:'这厮何说!你岂不认的他是县中皂隶,想必别有缘故,你伪善说。’”“何说”应为“瞎掰”。第三回:“便得一派橘皮吃,切莫忘了洞庭河。”“洞庭河”应为“洞庭湖”。误“何”“河”为“胡”“湖”,这不可能是作家,因为这几个字道理不同,即便作家方言中读音相通,作家一般也不会写错,何况“何九”是作家笔下的东谈主物,本人奈何会连姓也搞错?之是以发生紊乱,是因为刻本所据的本来是从说书东谈主那里听录来的,说书东谈主或听书东谈主方言中“何”“胡”读音相通或附进,故写成了别字。

    图片

    何九图(戴敦邦绘)

    第十二回:“潘小脚在房好听见,如提泠水盆内一般。不一时,西门庆进房来,唬的惊惶无措,周身无了脉息,留心在旁扶侍接衣服,被西门庆兜脸了箇耳刮子,把妇东谈主打了一交。”崇祯本改“了”作“一”,虽然文意可通,但不好解释“一”缘何误作“了”。介休本朱校“了”前补“打”。《词话》中暗示打耳光有时无须动词。如第二十八回:“他也慌了,被春梅两个耳刮子,就拉转头见妇东谈主。”“被西门庆兜脸了箇耳刮子”之语与此例相通,“了”交融为“两”之音误最为切实。

    其他如第二十五回:“那厮说爹怎的草率他不在家,耍了他爹夫人。”“他爹夫人”欠亨,崇祯本改作“他的夫人”。“爹”为“的”之音误,此误只能是听者之误。第五十五回:“只见那两个歌童通新走过。”“通”崇祯本改作“从”。“通”为“从”之音误。第三十九回:“这六姐,好恁罗说白谈的。”“罗”为“绿”之音误。第五十五回:“燕窝鱼刺,绝好下饭。”“刺”为“翅”之音误。第六十七回:“这封五十两,你多拿了使去,省的我又隔断他。”“多”为“都”之音误。

    俯拾即是的音误标明,《词话》的本来是听书东谈主在听艺东谈主说书的进程中纪录而成的。明张岱《西湖梦寻》卷四《定香桥小记》:“甲戌(1634年)十月,携楚生住(应为'往’)不系园看红叶。至定香桥,客不期而至者八东谈主:南京曾波臣,东阳赵纯卿,金坛彭天锡,诸暨陈章侯,杭州杨与民、陆九、罗三,女伶陈素芝。余留饮。章侯携缣素为纯卿画古佛,波臣为纯卿写真,杨与民弹三弦子,罗三唱曲,陆九吹箫。与民复出寸许紫檀界尺,据小梧,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使东谈主绝倒。”杭州东谈主杨与民“用北调说《金瓶梅》一剧”,应该是指用朔方话演说《金瓶梅》评书,这标明《金瓶梅》起首即是话本。《词话》第二十回写西门庆发现他包占的妓女李桂姐趁他不在时候又接待嫖客丁二官东谈主,他怒骂虔婆。书中写谈:“有《满庭芳》为证:'虔婆你不良,迎新送旧,靠色为娼,巧言词将咱诳。说短论长,我在你家使勾有黄金千两,怎禁卖狗悬羊?我骂你句真伎俩媚东谈主狐党,冲一派假意肠。’虔婆亦答谈:'官东谈主听知,你若不来我接下别的,一家儿指望他为活计,吃饭穿衣,全凭他供柴籴米,没来由暴叫如雷。你怪俺全意外,不念念量本人,不是你凭媒娶的妻。’”要是文东谈主写的供阅读的演义,两东谈主对骂的话语奈何会弃取词的样式?这显明是说书东谈主演唱的需要。第三十回:“说书捷说。有日到了东京万寿门外,寻客店安下。”说书也写稿平话,即是说唱艺术。《水浒传》第逐个○回:“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东谈主丛里,听的上头说说书。”《词话》第三十九回:“原来吴谈官叫了个说书的,说西汉说书《鸿门宴》。”第二十七回:“又有那三等东谈主不怕热?第一是皇宫内院,水殿风亭,曲水爲池,流泉作沼。有大块小块玉,正对倒透犀。碧玉栏邉,种着那异果竒葩;水瞐盆内,堆着那玛瑙珊瑚。又有厢成水瞐卓上,胪列着端溪砚、象管笔、苍颉墨、蔡琰笺,又有水瞐笔架,白玉鎭纸。闷时作赋吟诗,醉后南薰一枕。又有贵爵贵戚,富室名家,逐日雪洞凉亭,终朝风轩水阁。虾须编成帘幙,鲛绡织成帐幔,苿莉结就的香球悬挂。云母牀上,铺着那水纹凉簟,鸳鸯珊枕,四面挠刮风车来。那傍邉水盆内,浸着千里李浮瓜,红菱雪藕,杨梅橄榄,苹菠白鷄头。又有那如花似朶的佳东谈主在傍打扇。又有那琳宫梵宇,谈士禅僧,住着那侵云经阁,接汉锺楼。闲时常到住持内讲诵谈法黄庭,时来仙苑中摘取仙桃异菓。闷了时唤孺子松阴下横琴膝上,醉后携棋秤柳荫中对友笑谈。”这段笔墨分明是说书时的灌口。

    话本是艺东谈主吃饭的要紧器具,要是简略让东谈主抄录,让手本流传开去,就会影响到艺东谈主的收入,是以艺东谈主的话本一般是秘不示东谈主的。一个东谈主想要获得话本,时常只能悄悄听录。清代演义《龙图耳录》即是佚名东谈主听老艺东谈主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时纪录的簿子,故称“耳录”。《词话》本来无疑来自耳录,由此只能得出《词话》作家为艺东谈主的论断。文东谈主写稿的作品是不会有如斯多的音误的。

    图片

    《绣像龙图公案》

    《词话》中还存在不少尴尬其妙的概略和紊乱。

    第一趟:“你看我家那身动怒尺的丁树,三分似东谈主,七分似鬼。”“丁树”一般合计是“三寸丁、谷树皮”的概略,这种成见并不切当。相宜惯例的概略应该是“三谷”(取首字)或“丁皮”(取关键字),不可能概略成“丁树”。“丁树”应该是听录时对原话“三寸丁、谷树皮”的仓促省录。

    第四回:“那话约有许长大,红赤赤黒胡,直竖竖坚毅,好个东西。”梅节(2004:29):“约有许长大:下诗作'六寸长’。疑此为说书东谈主用手相比长度。”所疑是。“有”应为“如”之形误。草书“有”作

    图片

    (宋薛绍彭),“如”作

    图片

    (宋米芾)

    图片

    (宋文天祥),二者形近。唐柳宗元《河东先生集》卷一《平淮夷雅二篇》(宋刻本):“其危既安,有长如林。”宋廖莹中辑注:“如,一作有。”唐孟郊《孟东野诗集》卷五《看花五首》其一(宋刻本):“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暄和。”编者注:“有,一作如。”原文应为“那话约如许长大”。

    第二十六回:“妇东谈主将身带(常)所佩的白银条纱挑线四条穗子的香袋儿,内部装着松栢儿,挑着'冬夏长青’,玫瑰花蕋并跤趾排草,挑着'娇香好意思爱’八个字,把西门庆令(念)转了。”这段话合理的表述应该是:“妇东谈主将身带(常)所佩的白银条纱挑线四条穗子的香袋儿,内部装着松栢儿、玫瑰花蕋并跤趾排草,挑着'冬夏长青娇香好意思爱’八个字,把西门庆令(念)转了。”这种紊乱概略是仓促听录、插空补记形成的。

    第七十二回的《甜水令》曲也标明《词话》本来是听录而成的。其曲云:“琼树生花玉龙晚冻瑞雪舞廻凤碧落尘淡自窥丹云接   臭门珠玄。”不胜殁。该曲在明郭勋《雍熙乐府》卷十一中也有收录,原作:“琼树生花,玉龙脱甲,星河剪冻,瑞雪舞廽风。碧落无尘,淡月窥檐,彤云接栋,白花花珠宫贝阙。”两相对照,可知《词话》不仅有形误(脱晚,月自,贝臭,宫玄),还脱漏了“甲”“星河剪”“无”“檐”“栋”“白花花”等字词。如果说形误是因转抄误识而形成的话,短短数句中有如斯多的脱漏,致使语句欠亨,这只怕是难以用抄写卤莽来解释的,尤其是“丹云接”与“臭门珠玄”之间还留有三字空距,“白花花”三字不至于都难识别。合理的解释是,曲原本是演唱的,演唱中曲辞很从邡清,听录者只把本人听到的草草纪录下来,这就形成了普遍脱漏。

    第三种语言指纹:

    抄写者的“语言指纹”

    《词话》起首的文本是书写粗率的听录文本。明西湖碧山卧樵纂辑《幽怪诗谭》书前有崇祯己巳年(1629)听石居士写的《小序》,其中说:“不不雅夫李温陵赏《水浒》《西游》,汤临川赏《金瓶梅词话》乎!”汤临川即是汤显祖。汤显祖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他看到的《词话》概略是听录的手本。[6]听录本流向社会后不休被东谈主波折传抄,抄写者因误识手写体而形成许多伪善。这类伪善不单是是单个的笔墨伪善,还存在因不识字形而对语句所作念的点窜。抄写者也包括终末制版时的写样东谈主。制版时写样东谈主要将本来用秘要的宋体抄录在有透明性的纸张上,然后反贴在木板上刻出反字。按理说,制版时的写样东谈主是笔墨的终末把关者,应该找一位有水平的东谈主士,这样就会大大减少缺点。关联词出资刻版的书商旨在赢利,只会用便宜的价格雇佣水平低下的抄手,这样的抄手辨识手写字形的才智有限,难免形成新的笔墨伪善。咱们看到《词话》印本中留有好几处墨钉,如第八十六回“死力数说了一顿”下、“我兑了银子来罢”下、“如同”下都有墨钉,有些所在留有空缺,如第二十回“蕙性兰心”与“圣人标格世间无”之间留了十个字的空距(见下图,崇祯本补“款款呼相爱重倩东谈主扶”九字),这应该都是写样东谈主因不成辨识字形而暂留空缺,过后忘了补写,或最终无法辨识而只好作罢。这类误抄点改动变了作家的语言和表意,给作品留住了抄写者的“语言指纹”。

    图片

    “蕙性兰心”与“圣人标格世间无”之间的空距

    第一趟:“一朝被韩信所败,夜走阴陵,为追兵所逼。霸王败向江东取救,因舍虞姬不得,又闻四面王人楚歌,事发,叹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怎样!’歌毕,泪下数行。”“事发”一语各本句读相通,点校者均无异辞。然“事发”义为原本不为东谈主知的事情自后透露了(如“东窗事发”),用在这里文意欠亨。项羽败逃,汉兵追击,这原本即是公开的事,无所谓过后透露。窃谓“事”当为“乃”之讹误。“事”字元明以来手写体中常作

    图片

    [7]于今手写体中仍有这样写的,与“乃”字形骸近似,故误作“事”。“事发叹曰”应为“乃发叹曰”。

    第十回:“拟武松合依讲和杀东谈主,不问昆玉、他物、金两,律绞。”“两”校改作“刄”。“金两”无义,应为“金刃”。唐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卷二十一《闘讼》:“疏议曰:若刃伤,谓以金刃伤东谈主。注云:'刃谓金铁,无大小之限,堪以杀东谈主者。’”明刘惟谦《大明律》卷十九《刑律二·鬬殴及故杀东谈主》:“凡鬬殴杀东谈主者,不问昆玉、他物、金刃,并绞。”“两”草书中作

    图片

    (隋智永)、

    图片

    (唐杨凝式)、

    图片

    (宋米芾)等形[8],后在此基础上讹变为“刄”及“

    图片

    ”(参刘复、李家瑞1930:119),前者与“刃”同形,故抄写刊刻者改换为“两”。

    第十二回:“自此为始,每夜妇东谈主便叫这小厮进房中如斯。未到天明,就草率出来。暗自把金裹头簪子两三根带在头上,又把裙边带的锦香囊股子葫芦儿也与了他,系在身底下。岂知这小厮不守分内,常常和同业小厮在街吃酒耍钱,颇流露去用。”“去用”介休本校改作“圭角”。“去用”欠亨。“圭角”有陈迹、条理义。宋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卷下《圣东谈主无常心章第四十九》:“浑其心者,浑关联词不露圭角。此心浑然,是以无善不善、信不信之分也。”明张凤翼《处实堂集》续集卷二《王孝子报雠传》:“且孝子身抱父痛,日接父雠,含忍六年,而圭角不露。”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我如今赏他一两银子,教他以讨银为名,时常去打探,少不得流露些圭角来。”《词话》原稿当是作“颇露圭角”,角字明代手写体作

    图片

    图片

    等形(洪钧陶1986:3654),其上部与“圭”之下部“土”赓续即为“去”字,而“圭”字上部之“土”被误认作“出”(草书形近),故“圭角”被传抄者误认成“出去用”三字。第八十三回:“一日,八月中秋技艺,小脚夜间暗约经济赏月饮酒,和春梅同下鳖棋儿。晚夕贪睡失晓,至茶时前后还末起来,颇露圭角。”可为佐证。崇祯本作“机关”,盖修改者所见《词话》本已误作“出去用”,故据文意改为“机关”。

    第二十六回:“到次日,走到后边串作玉筲,房里请出西门庆。两个在厨房后墙底下僻静处话语,圡筲在后门首替他不雅着风。……只见王筲在厅堂台上馈遗。”吞并东谈主名,在吞并段落里区分写成“玉筲”“圡筲”“王筲”,错得难免有些离谱。

    第四十四回:“西门庆谈:'我也不吃酒了。你们拿乐器来,唱《十段锦》儿我听,草率他两个先去罢。’当下四个唱的,李桂姐弹琵琶,吴银儿弹筝,韩玉钏儿拨阮,董娇儿打着热切饱读子,一遞一个唱《十段锦》,二十八半截儿。”白维国、卜键校注:“这里引的《十段锦》共十一支曲子,其中《尾声》是一曲唱完的,其余十支曲子被拆成两个半截儿分开来唱,所有共二十个半截曲,曲名《二十八半截儿》,'八’或为'个’(個)的误字。”[9]“二十八半截儿”并非曲名,而是阐明性的笔墨。但说“八”为“个”的误字则是全都正确的。手写体中“个半”连书,两字竖画赓续,因而被误认成“八半”二字。

    第四十六回中“薰”字误抄成“董”,版刻成后发现有误,就让刻工在版的边框上补刻了“灬”(见图),成了一个奇特的字。

    图片

    “薰”误抄成“董”,发现有误后在边框上补刻“灬”

    第七十二回:“天色又晚,百里不见东谈主,世东谈主多慌了,况一個装驮垛又多,诚恐钻出个贼怎了?”介休本校改删除“况一個装”四字,崇祯本删除“一個装”三字。梅节(2004:345):“'一個’刘改'行’。疑'一個’为'钱()’之误。下'早使了钱知若干银子’,'不’误为'钱’。本书'一個’误合为'不’,有多例。而'不’与简写'钱’混。”按:这里说的是西门庆到东京上朝谢恩后返乡途中的事,外出时带的钱在东京花销得差未几了,不可能回家时还有许多装钱驮垛,何况“装钱驮垛”岂肯说成“钱装驮垛”?梅说难通。第八十一趟:“王汉搬行李驮垛进来。”第八十四回:“行李驮垛都不敢要。”据此文例,刘本栋校订本将“一個”校为“行”最为可取,但刘氏未能讲清其中启事。“个”草书作

    图片

    (明《草韵辨体》),“行”草书作

    图片

    (明文征明)洪钧陶(1986:375、1115),形骸附进,故“行”误为“个”。因“個装驮垛”欠亨,故抄写者又在“個”前加“一”。

    第三十一趟:“桂姐谈:'既留住俺每,我教头头去回妈声,省心些。’”“头头”介休本校改作“顶头”,崇祯本点窜作“东谈主”。梅节(2004:149):“应为'顶东谈主’之误。'小顶东谈主’为尚未接客之雏妓,兼作伴随。第十二回:西门庆到桂姐家,'小顶东谈主拿茶来,陪着吃了’。……本书'顶’'头’二字形近,故'枕顶’常误为'枕头’(见第八十六回)。'东谈主’又被误为重文号,故误为'头头’。”

    图片

    李桂姐图(戴敦邦绘)

    “小顶东谈主”一词各家解释不一。王利器:“小顶东谈主,即小丁东谈主,勾栏中的役东谈主。”[10]许少峰:“小顶东谈主,勾栏中的小厮。”[11]白维国:“小顶东谈主,勾栏里作念杂活的小女孩。”[12]黄霖:“小顶东谈主,李家勾栏侍女。”[13]“役东谈主”可男可女,“小厮”则指男性。黄霖则把“小顶东谈主”手脚东谈主名。“小顶东谈主”之称不见于其他文籍,《词话》中也仅此一见,各家释义都是据《词话》文意意料,谁也莫得拿出任何依据来。

    咱们合计“头头”原本应为“顶老”。“顶老”近代汉语常见,指妓女。明徐渭《南词叙录》:“顶老,伎之外号。”专指幼年的妓女。明风月友《金陵六院市语》:“小娃子为顶老。”“小娃子”指小女孩。也写稿“鼎老”。明佚名《墨娥小录》卷十四《行院声嗽·东谈主物》:“女,鼎老。”见于《词话》者如第十五回:“半日,李桂姐出来,……顶老彩漆方盘拿七盏茶来,雪绽盘盏儿,银杏叶茶匙,梅桂泼卤瓜仁沏茶,甚是馨香可口。桂卿、桂姐每东谈主递了一盏。”第九十四回:“炕上坐着个五六十岁的婆子,还有个十七八顶老丫头。”“老”是名词后缀,莫得实义,其他如“盖老”(丈夫)、“底老”(夫人)、“渌老”(眼睛)、“插老”(簪子)等。“頭”草书中写稿

    图片

    图片

    (洪钧陶1986:3509、3511),与“顶”近似,容易互误,如第八十六回“枕顶”误为“枕头”。“老”草书中常写稿

    图片

    图片

    (洪钧陶1986:1964),雷同重文瑰丽。抄写者将“顶”误认作“頭”,将

    图片

    误认作重文瑰丽,这样“顶老”就被抄成了“頭頭”。若有抄录者将

    图片

    改写成常见的重文瑰丽

    图片

    ,就与“东谈主”字相混,这样“顶老”又被抄成了“顶东谈主”。“小顶东谈主(老)”只是强调顶老年小,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称号。

    “老”手写体或作

    图片

    (明王铎),是以也被误成“夫”字。第四十一趟:“他不是房里,是医师婆?”“夫”崇祯本作“老”。证据文意,作“老”是。

    第七十六回:“周氏便向宋得说:'你我本没事,枉耽其名,当天在此山野旷地,咱两个成其夫妇罢。’这宋得就把周氏奸说一度。”“说”介休本校改作“了”。戴鸿森、陶慕宁、白维国与卜键等校本均改作“脱”。梅节(2004:388):“'说’白维国谓应为'讫’之误。第八十六回:'两个干讫一度,作别之时难割难舍。’《元典章》刑部卷之七《强奸有配偶东谈主》:'驴儿用拳打脚踢,以言唬吓,强奸讫一度。’”校“说”为“脱”,当取乱来义,然文中是周氏主动央求宋得,交融为宋得骗奸难以建树,且文籍未见“奸脱”之词。“说”应为“讫”之形误。《元典章·户部》卷四《典章十八·叔收兄嫂》:“付望伯见有夫人,先曾于伊父母说要连接阿牛,不愿允许有,付望伯为父母不在家,强行奸讫,甚至阿牛归家去讫。”又《刑部》卷三《典章四十一·好义女已成》:“伍二六招伏:不对将妻前夫未出室女罗李一娘,于二月内拖拽于火合内奸讫女身一次。”“讫”暗示完成,尽头于“了”。也用“著(着)”。《元典章·刑部》卷七《典章四十五·奴奸主幼女例》:“至元四年济南路归问到王来具状招:将本使梁佑未始婚姻十二岁儿子强行奸著一次。”《词话》第九十九回:“两个叙了回衷肠之话,干讫一度。”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八十二回:“周琏也不分辨,将蕙娘放倒就云雨起来,到天将明时,已干讫两度。”“干讫一度”谓干了一次。“把周氏奸讫一度”是说把周氏奸淫了一次。

    有些缺点似乎难以用抄写者文化水平低下来解释。这有两种阐述。

    一是许多别字,证据高下文意很容易判定应为何字。如第二十回:“俺的小肉儿,隆重使着他,死了一般懒待动且。”证据文意不难知谈“动且”应为“动旦”。第二十九回:“子是取了针线筐,两个吞并处作念。”“子”应为“于”。第三十回:“省的你明日又来,途问走动了。”“问”应为“间”。第四十五回:“爹,好夕看我分上,留住这丫头罢。”“夕”应为“歹”。第四十六回:“小玉正在炕上笼着炉台拷大。”“大”应为“火”。第五十五回:“不觉地扑簌簌哩吊下洎来。”“洎”应为“泪”。第八十六回:“妇东谈主谈:'你既为我一场,休与义母争执,上紧取去。只恐未迟了,剔东谈主娶了奴去了,就不是你的东谈主了。’”“未”应为“来”,“剔”应为“别”。第九十七回:“亢旱逢甘两。”“两”应为“雨”。这类别字若说是抄写者形成的,个别的也许有可能,但普遍出现就很难颓败于抄写者了,因为抄写者是识字的,即便本来出错,一个粗通文墨的抄录者也会发现其伪善并加以改正的,更别说本人普遍抄错了。

    另一种阐述是,《词话》中有不少字是文籍中不曾有过的自造字。如第十四回:“你早

    图片

    细好来。”

    图片

    既非存又非仔,证据文意应为仔字。第二十一趟:“我是那不贤

    图片

    的淫妇。”

    图片

    字不见于其他文籍。第十八回:“教那不聪慧的淫妇说去,到明日妄想我这里理他。”第二十回:“他暗自对东谈主骂我不聪慧的淫妇,我怎的不聪慧的来?”从这些同类说法来看,

    图片

    应该是良字。良字缘何作

    图片

    ?这应该是不成辨识字形形成的。第二十一趟:“昨日李铭那王八先来打

    图片

    子儿。”

    图片

    字也不见于其他文籍,崇祯本作“探”,应该是未能辨识探字而形成的。第四十五回:“自古木杓、火杖儿短,强如手拨

    图片

    。”“

    图片

    ”亦然错字,原本应为“剌”。其他如“甘贫乐谈”的“甘”作

    图片

    (第四回),“草率出来”的“出”作

    图片

    (第二十五回),“斟”写成

    图片

    (第三十七回),“敲”写成

    图片

    (第四十七回),“眼”写成

    图片

    (第六十八回)、“耻”写成

    图片

    (第六十八回),“顿”写成

    图片

    (第七十二回),“巡”写成

    图片

    (第七十六回),“渐”写成

    图片

    (第七十七回),“忙”写成

    图片

    (第八十七回),“丽”写成

    图片

    (第九十一趟)。这些尴尬其妙的错字不可能出自识字东谈主之手。上头两种气候该作何解释?咱们知谈,古代刻工跟石工、木工相通,属于基层庶民,基本上都不识字。周绍明指出:“抄手识字而许多刻工不识字。”[14]上头两种伪善大部分应由刻工形成。由于刻工不识字,如果粘贴在木板上的纸张透明度不好,刻工看不清背面的笔迹,就会导致误刻,尤其是从不见其他文籍的错字,只能能由刻工形成。剖判了这一丝,咱们就不会一味在抄写者身上寻找缺点的因由了。如第一百回“汝当谛

    图片

    吾言”的“

    图片

    ”,许多后出的付梓本转录作“所”,其实并非“所”字,这可能是刻工误将木板纹谈当成了“听”字的构成部分。

    广义地说,刻写亦然一种抄录,是以刻工也可归于抄写者之列。不外,在伪善的制造方面刻工与抄写者如故有区别的。抄写者不但产生别字,还会点窜语句,而刻工只产生错别字,不会点窜语句。

    上头咱们对《词话》中存在的多样“语言指纹”作念了辨析,这为正确意志《词话》的成书进程、正确交融《词话》的语言笔墨、合理探讨《词话》的作家提供了来自作品本身的可靠内证及科罚问题的新视角。有些学者合计《词话》曾有多个刻本(有二刻说、三刻说),现有《词话》是初刻本的翻刻本。且不说多个刻本的不雅点能否建树,抄写者留住的“语言指纹”墨钉及空缺的存在并不撑持现有《词话》为翻刻本的成见,因为如果现有《词话》的本来是刻本,刻本用的是规整的宋体,一般不存在字形难以辨识的问题,奈何会留住多处墨钉和空缺呢?重刻总会对原刻的缺点加以修正,正如崇祯本修正了《词话》本的稠密伪善相通,现有《词话》的缺点却是俯拾即是,不少缺点粗通文墨者即可判别,缘何重刻时未能改正?《词话》的“语言指纹”给咱们的明示是:《词话》的本来只能是书写粗率的写本。

    总体来看,作家的“语言指纹”是作品的底层信息,原始信息,是咱们把捏作家偏激语言的要紧依据;听录者和抄写者的“语言指纹”是作品的上层信息,次生信息,有助于咱们了解作品的流变历史和成书进程,而通过科学剥离,咱们也不错回话作品的原貌。这都体现了“语言指纹”的要紧价值。

    高下拉动翻看文中注目

    [1]参看张玉萍《<金瓶梅>方言问题研究综述》,《明清演义研究》2003年第4期。

    [2]梅节《金瓶梅词话校读记》,北京:北京藏书楼出书社,2004年,页243。下引梅节文王人出此书,随文注明页码,不再出注,以省篇幅。其他仿此。

    [3]李荣主编《当代汉语方言大辞书》空洞本,南京:江苏老师出书社,2002年,页938。

    [4]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辞书》,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页4440。

    [5]张惠英《金瓶梅俚俗难词解》,北京:社会科学文件出书社,1992年,页325。

    [6]参看王汝梅《<幽怪诗谭小序>解读》,《中原文化论坛》第1辑,长春:吉林大学出书社,2006。

    [7]刘复、李家瑞《宋元以来俗字谱》,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0年,页118。

    [8]洪钧陶《草字编》,北京:文物出书社,1986年,页34。

    [9]白维国、卜键《金瓶梅词话校注》,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页1186。

    [10]王利器主编《金瓶梅辞书》,长春:吉林文史出书社,1988年,页38。

    [11]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辞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页2044。

    [12]白维国《金瓶梅辞书》,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页582。

    [13]黄霖主编《金瓶梅大辞典》,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页136。

    [14][好意思]周绍明《竹素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竹素与士东谈主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书社一本道电影,2009年,页31。

    *原刊《中国文籍与文化》2016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管事,整个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无益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亚洲日韩天堂在线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